怀念小时候那悠悠的粽香
现在的粽子,很多已经不是粽叶,而是竹叶,闻不到粽叶的清香。经常想起小时候,那粽叶的清香。
小时候,住在大杂院里,院子里有一共住了17家,一家一间,印象深的是夏天一家一个炉子,院里那叫一个热,家家都把饭桌放在自家门口,谁家吃什么一清二楚,有的小孩子看到哪家饭好坐下来不走了,这家不好意思,那家也不当回事,挺有意思的。
我们院是个职工宿舍,男主人都在同一家工厂,女主人大多是农村进城后找到工作。每年端午节都会从老家带来粽叶,比城里卖的粽叶要香很多的,每当端午节前夕,家家都会包粽子,在院里煮粽子,每到这个时候,放学回家,远远在大门外就能闻到粽叶的清香。
我们家的邻居大爷大娘人性特别好,大娘在桂顺斋糕点厂工作。如果我没记错,应该在现在和平区建物街附近。做糕点包粽子是她本行。我们两家的关系特别好,大爷大娘也是农村的,每次端午的粽叶也都是大爷大娘送给我们家的。每年到端午节前,大娘还会悄悄和我妈妈说,准备好东西,我去给你们包粽子。全院小二十户,大娘全管是管不过来的。于是大姐会把准备好的江米(现在叫糯米)泡上水,把粽叶三二个摞到一起然后在粽叶五分之三处对折,泡上水,转天晚饭后,大娘来到我家,我大哥和我大姐打下手,我和我二姐只能旁边看着,爸爸妈妈也会坐在一边和大娘拉家常。
我到现在看到卖粽子,也会用极为挑剔的眼光看粽子外形,因为我自认为我小时见到的大娘包的四角粽子正宗。
包粽子时候,大娘会把粽叶从对折处交叉出一个娄状,下面放一个枣或一个红豆沙团,然后抓一把江米,然后上面在放一个枣或放一个红豆沙团,放江米当然有多有少,但是太多,粽叶包不住,煮的时候就会出来,太少,粽叶翘着。大娘放的米总是正正好好。后叠上叶子的时候,看着粽子就特别漂亮。吃力就是系绳子,当时用的绳子不是现在的棉绳,而是麻绳,大娘一手的三个指头按住粽子,用牙咬住麻绳的一头,用手拉住麻绳的另一端,这时候需要使劲勒紧麻绳,这样的粽子煮出来才好吃。当时大娘也是50多岁的人了,每次大娘使劲勒紧麻绳,我都替她担心,万一把牙拽下来怎么得了,大娘系的很紧,麻利的转来转去,麻绳系好了。大娘包的粽子,煮出来江米既紧还有粘,一点不散,也不漏,好吃极了。
大娘给我们包粽子的时候,也是家里开心快乐的时候,大娘是个爽快人,爱说爱笑,我们一家围在大娘周围,家长里短,海阔天空聊着。大娘给我们包粽子有很多年,后来,大娘牙不行了,他们家的粽子也是由孩子们包了,我们家,大哥和大姐学会了,每年包粽子的任务就会落在他们俩的身上。看了这么多年大娘包粽子,耳闻目染我现在当然也会了,看都看会了。我很少包,但是在粽子问题上我依然有些清高,一般的粽子我是看不上的,怎么说我也是见识过以前桂顺斋老师傅包的正宗的粽子。
我们家在1985搬离大杂院,逢年过节妈妈和大杂院的老邻居还有来往,后来大杂院拆迁了,老邻居们电话联系比较多了,再后大杂院的大爷大娘们开始老去,开始凋零,听到的是哪个大爷走了,哪个大娘走了,妈妈的电话打的也少了,接的也少了。妈妈总和我聊起大杂院的故事,有的我记得,有的我早已忘记,但是大娘包粽子的场景我一直记忆犹新,就像在昨天。大娘包的粽子,历历在目。清晰可见。再有就是院里悠悠飘荡的粽叶的清香。
时常怀念,放学归来,在大院门口远远飘来那悠悠粽叶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