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稻香村有哪些好吃的点心?

作者:147小编 来源:147采集 日期:2022-05-08 08:57:42 人气:7

节选自:端午节,给你一份老北京的糕点指南,不光为了吃,也是为了面儿 - 知乎专栏

吃稻香村前,得先了解一下北京点心届的格局:

老北京糕点的江湖派系

北京也是穆斯林回回的聚居地之一,所以饽饽铺大体分为汉民和回民两大类,大的差异在于回民的清真糕点要用素油制作。

再细分下去,又分为满汉结合的北方饽饽铺,称为北案儿;南果铺,称为南案儿和前面说到的清真饽饽铺,称为素案儿

先说北案儿,历史悠久的便是正明斋,始建于明朝中期,是北京糕点铺的四大斋(正明斋、九龙斋、聚庆斋明华斋)之首。正明斋可是宫廷的御用饽饽铺,颇受皇族的喜爱,制作的满汉糕点颇为精致,种类繁多,出名的莫过于萨奇玛,此外重阳花糕、玫瑰饼、桃酥、奶皮饼、蜂蜜蛋糕、黄酥月饼等等也都广受欢迎。

说到南案儿,就是专营南方风味的糕点糖果,在京的南方人更喜欢,要南北兼收,才能体现古代君王海纳百川的气魄不是!而到了今天,南案儿的代表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稻香村了,作为京城南货店的鼻祖,稻香村推广了牛舌饼、乌麻饼、猪油核桃糕、猪油夹沙蒸蛋糕等等南派姑苏糕点,火爆京城。

清真糕点铺也是北京的一大区域特色,其中的代表之一便是大顺斋,创建于明朝末年的京郊通县,汉族饽饽基本都离不了猪油,满蒙饽饽喜欢用奶油,而大顺斋用香油,口感整体偏甜,招牌便是糖火烧,此外蜜麻花、糖耳朵、白果墩、薄脆等等也很常见。

北京人情世故讲究个面儿,别看饽饽铺的门脸儿没什么特别,但进门就能看出排场来了:柜台里面是两溜红漆箱子,里面分层分类放着各式糕点,漠北风沙大,放在外面糕点沾上了沙土,就没法儿吃了;柜台外面有红木茶几和座椅。

在过去的这些饽饽铺里,也可以很明显地区分出南北商人的不同,生活在皇城根儿下的人,眼里从不缺少达官显贵,所以你要只是个土豪,那店家对你的态度自然怠慢了许多;而精明务实的南方人,却是天南海北皆是客,生意自然绵延不断。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年的那些大斋,而后来者稻香村却抢得了京城的饽饽铺头牌呢。

3、在北京吃糕点的讲究

北京人吃糕点讲究季节性,正月里的元宵,二月初一吃太阳糕,四月吃玫瑰饼、藤萝饼、榆钱饼,五月吃粽子和五毒饼,六月吃绿豆糕、豌豆黄,八月吃各种月饼、自来白、自来红,九月重阳吃花糕,入冬还有萨奇玛、芙蓉糕、蜜麻花、蛋花酥,腊月吃关东糖、糖瓜等等。

另外,过生日还有寿桃、寿字点心,结婚有龙凤饼、子孙饽饽,办丧事也有专用的糕点。

老北京的糕点种类繁多,甜味儿的居多,而且普遍比较甜,没法儿一一道来,捡几样有名的跟大家唠唠吧。

萨其马

萨奇玛系满语,是典型的满族糕点。用鸡蛋、奶油和面混合制成,里面还要加入葡萄干、山楂糕、青梅、瓜子仁等等,奶香浓郁,入口酥软香甜。

重阳花糕

过去重阳节北平的必备糕点,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三种,烤酥饼之间夹着红枣、核桃、松子、葡萄干、果脯等等,饼上面还盖着个红戳子。标准的花糕有九层,每层有不同的馅料:豆沙、五仁、枣泥、白果等等。

缸炉

原料就是面粉、油和糖,做成的饼初是给店铺伙计们吃的,加入桂花糖的又叫桂花缸炉,因为物美价廉、口味甜软,慢慢流行起来,也是探望产妇的必备。

炸馓子

这也是典型的满族糕点,不少穆斯林群众在节庆假日也绝少不了馓子,不喜欢甜食的人一定要尝尝。炸好的馓子一圈一圈盘起来,色泽金黄、焦酥香脆,口感咸香中带着一丝微甜,非常好吃。

糖火烧

地道的糖火烧里,面粉只能占不超过30%,余下的是芝麻酱、桂花、红糖、香油,烤熟的糖火烧为深棕色,别看卖相一般,但吃起来酥绵松软、甜香可口。

京八件

分为酥皮大八件、奶皮小八件和酒皮细八件三种,都有馅料,区别就在于饼皮。现在的京八件通常有桃、杏、枣花、荷叶、如意等八种形状的糕点,馅料多为豆沙、枣泥、玫瑰、椒盐、青梅、葡萄干、香蕉等等,口感酥松绵软,有甜有咸,很多人用来送礼。

薄脆

吃过煎饼果子的人应该对薄脆不陌生,炸得比油饼薄,非常脆,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夹在烧饼里吃,是很多老北京喜欢的早点。

排叉

面粉加了黑芝麻、清水和盐,在油锅里炸至表面有气泡鼓起来即可,表面金黄,入口酥脆咸香,是年节常见的下酒菜。

蜜供

香油、小苏打和水和面,切成条儿再用手拧辫压扁,油炸成金黄色,放凉后放进白糖、蜂蜜、麦芽糖和桂花的糖汁里过浆而成,不光为了吃,也是各家在春节期间供佛、祭祖用的。

桃酥

茯苓饼

微信公众号:乐鼠基地 内容为原创

部分内容参考了 梁实秋 《雅舍谈吃》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官方网站:乐鼠基地 | 国内外精品美食资讯分享

吃货集中营 分享新全的国内外美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