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沧桑》之二十五:桂顺斋与玉生香(节选)
点击上方天津市档案馆即可关注我们,欢迎分享!
桂顺斋始建于1924年,玉生香始建于1939年,这两家都是天津糕点业的老字号,为天津乃至全国的清真糕点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少数民族企业的杰出代表。说起这两家字号,有四大共同点,一是技术上一脉相承,都做回民清真糕点,二是都从南市摆摊设点起家,三是全都是父业子承,四是全做成了天津老字号,到今天仍长盛不衰。生在北京,吃在天津,这是对津城点食的褒奖。在赢得赞誉的众多美味中,糕点家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糕点是糕、点、裹、食的总称。糕指软胎的点心,点指带馅的点心,裹指挂糖的点心,食指既不挂糖又不带馅、内外一致点心。天津食品沿革中这样写道:天津地处九河津要,乃舟车商贾之所萃集,五方人民所杂处之地;随着城市的日渐繁华,逐渐形成小手工业、商业、饮食业的聚集地,从而吸引来了天津附近各县、北京及邻省市大批经营民间小吃的手艺人和行家里手,并由他们带来了具有各地独特风味的小吃食品的制作技术,使天津得以吸收南北各地之精华。论糕点行业,桂顺斋和玉生香只能算后起之秀。在1900年以后,北门外的春德涌、祥德斋利记、北大关的祥德亨记、大胡同南口的四远香老号、东门的一品香、东南角的恩德昌等,都曾为天津人所熟悉。这时,南市还没开始填洼垫地。七七事变以后,天津成为日本掠夺财富和生产军需物资的基地,天津的经济由日本人严格控制,糕点原料如面粉、糖油等实行四季配给。配给不能满足需要,使不少中小糕点产业倒闭或改营他业。如四远香兼营红枣业务,一品香东号改炒干货,义兴永改磨杂粮。糕点业生意衰败,糕点商人叫苦不迭。在行业间有这样的哀叹,一愁原料买不着,二愁糕点卖不了,三愁资本吃光了。在这经济衰落,民不聊生之时,糕点业却有两个崭露头角的回民户,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这就是至今享有盛名的桂顺斋及与桂顺斋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玉生香。
天津的回民小吃店铺是在上世纪20年代初逐渐形成的。在这以前仅是一些流动摊贩,叫卖自制的有些独特风味的回民食品。 桂顺斋创办于1924年,当时北京附近的通州城内有个卖糖火烧的店铺叫大顺斋,该店经理刘星泉来到天津后,开始在有轨电车上卖票,后来开烟馆,后又干起了本行,在南市买了个门脸儿经营回民小吃,主要卖糖火烧、墩饽饽、汤元、杏仁茶、秫米饭、八宝粥等。刘经理正想给买卖起个字号,恰好喜得千斤,起名淑桂。刘经理灵机一动,用桂字加上大顺斋的后两个字,便产生了店铺的字号桂顺斋。1930年桂顺斋改做糕点买卖。桂顺斋发展初期,天津经营回民食品的厂店还有恩德昌、至美斋、春德涌、有光堂等,由于缺少资金,规模都不大,而且厂房条件差,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品种单一,价格昂贵,不适合普通居民日常食用,桂顺斋也是如此。1934年,桂顺斋从北京聘请了糕点技师马庭香、吕春荣、李文青等,生意有了转机。马庭香16岁在北京学习糕点制作,此人技术精湛、风格独特,在北京糕点业小有名气。自从马庭香等人来到桂顺斋后,可以说在天津兴起了京式糕点热。他采用香油制作的地道京味回民糕点,蜜活较多,其沙其玛色淡,红头明亮丝子粗,口软而绵易于消化,成为老少喜爱的品种;自来红月饼每斤四块,外型整齐,美观大方,京味小吃如咸水火烧、马元酥、麻酱烧饼等北京风味纯郁,成为北京风味糕点专店。马师傅不仅把北京糕点的品种、风味、制作方法引进天津,而且还结合天津小吃有所创新。他制作的京八件、麻圆酥和细八件,深受老百姓欢迎。经过几年的努力,桂顺斋名声渐盛,独占鳌头,成为具有京津风味的名糕点厂家。南市一带邻近日租界,罗斯福路两边的烟馆、赌场、妓院等场所本来就遍及街头巷内,在日伪时期,一些租界被日本接管,南市和日租界成为当势者的乐园,每当傍晚来临,夜市格外活跃,糕点生意极盛,桂顺斋凭借着独特的风味和地理优势,几年时间发展了三家店铺一个制作车间。总店是罗斯福路145号,支店分别为罗斯福路339号和多伦道78号,制作车间是南市大兴街大兴里34号。糕点技师马庭香在桂顺斋干了6年后,他随业务负责人兼会计李焕章、职工金玉祥一起离开了桂顺斋另起炉灶。起初三个人以生产小食品为主,在南市荣吉大街夜市上摆摊,随做随卖。他制作的鸡蛋卷和小人蛋卷,是日本的乡土食品,颇受欢迎。后来经逐步积累租了个门脸,在南市荣吉大街77号,重操清真糕点旧业并挂牌冠名玉生香,时值1939年7月。李焕章、马庭香等三人同心协力,很快使玉生香站住了脚。根据当时经济衰败、社会购买力低下的情况,玉生香改革了糕点经营方向及方式,除制作供上层社会消费的西式糕点、传统名点之外,还生产面向穷苦市民的较低档次的糕点,如薄酥饼等一角钱买十块的儿童食品,同时,改变了糕点店铺历史上那种把糕点搁在坛子里卖,以木头裙子、拦门柜挡住顾客视线,使顾客与商品截然分开的封闭式经营方式,而采用玻璃柜中陈列糕点,标上价码的开放式经营,这样使糕点靠近顾客,面向买主,使过往的行人稍加注意,便可一目了然糕点的品种及价格,打破了那种钱少不敢进店铺的局面。玉生香这种开放式经营方式,扩大了销售面,生意越发兴旺起来。1942年至1947年的5年间,玉生香建起了生产车间,增加了职工,1942年7月开设了河东地道外一支店,地址是郭庄子大街236号。开设的二支店,地址罗斯福路143号,与桂顺斋一墙之隔。玉生香三支店位于南门外大街77号,开设时间1947年1月。李焕章担任经理,他知人善任,一心依靠以马庭香为主的技术人才,大胆革新,打破糕点业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在制作方法上中西结合,京津融汇,除做有多种蛋糕、饼干、面包外,还有栗子玛、核桃排、松花蛋糕、小豆花、蛋卷等新品种。店内全部换成了当时时髦的玻璃柜台,并用搪瓷盘摆放点心,琳琅满目,一目了然,任顾客随意选购。玉生香度逐步提高,大有和桂顺斋并驾齐驱之势,而且两家常有商业竞争,通过竞争开拓了市场的空间和深度。罗斯福路143号是玉生香二支店,145号是桂顺斋总店,这两家一墙之隔,在一起可以聚拢人气,通过竞争可以达到双赢,也可能两败俱伤。他们比经营、比质量、比态度、也比出新,一家有了新招,另一家没有跟上,就会影响营业额。1948年,玉生香聘请曲艺名家常宝堃、赵佩如、石慧儒等在电台作广告,为其商品大作宣传;而后还在几大节日期间举行大展销,大竞卖活动。桂顺斋财大气粗,在1950年秘密地制作5两1个的中秋月饼(当时16两为1斤),个大味道香,顾客争先购买,玉生香一时受到冷落,后来得知其中微妙,玉生香贴出海报,买1斤送一个,使生意有所回转。这就是当时传扬津城的月饼大战。
(因微信篇幅限制等原因,以下内容略)
欢迎关注我们